新闻分类

绵师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绵师人物 -> 正文

邹利娟:以梦为马 向阳而生

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次数: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7日【打印】

《最好的我们》曾说:“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十万朵怒放的蔷薇。”——题记

第一次见到邹利娟,是在一个下着羊毛细雨的秋天。秋雨渐渐散去,落了一地的桂花。她右肩挎包,左手提着一壶水,轻快地朝我走来。这位老师长相温柔,一双平眉下有着如玻璃般纯净,又似鸽子般伶俐的眼睛,端庄的鼻子下生着一张花瓣唇,尽显优雅。

无需他人扬鞭,她自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她如向日葵,永远向阳而生,朝着她想要的人生不断前行。

“我一直热爱着”

在高中时,邹利娟遇到一位对她影响深远的老师。他将枯燥的生物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并在邹利捐的心中埋下了研究生物的种子。后来,凭借生物老师当年一句“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高考填报志愿时,邹利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物学。从本科、硕士、博士,再到博士后,这一路来,是热爱,也是梦想,成就了她不凡的现在。

2014年,在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时,邹利娟成功考取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知道我是在职博士,觉得我只是来混文凭的。”邹利娟不服气,她不想来川大当个“只想来混文凭的小透明”,“我要凭借实力让他们刮目相看!”自此,邹利娟开始寝室、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川大读博士期间,导师和同门师兄弟们都知道他们身边有一个“实验狂人”——除了吃饭、睡觉,全天都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邹利娟最终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属于她的第一篇SCI论文,用汗水和努力成功撕掉了“混文凭”的标签。

2017年,邹利娟从四川大学顺利毕业,同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邹利娟长期以来的努力得到肯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对于邹利娟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没有日复一日地呆在实验室重复实验,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邹利娟的同事泽木说道:“做科研须有严谨的科研精神,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长期观测的结果,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经过百余次试验得出的准确数字。做实验的过程中虽然充斥着重复操作的枯燥和实验反复失败,但一旦实验成功,或能填补国家在此项专业上的空白,使得濒临灭绝的植物也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自然的璀璨舞台上,万千物种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而美好背后,是如画师般的科研人员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和生机。

“在科研这条路上,没有什么苦是我不能吃的”

目前,邹利娟已经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含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项目1项)。

当问及如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时,邹利娟目光温柔而坚定地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什么苦是我不能吃的。这不仅是我选择的专业,更是我的梦想。”

邹利娟备考博士期间,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她搬到学校实验室库房复习,一个星期回家一次。那段日子,邹利娟听到最多的便是外界各种反对的声音。“很多人知道我要考博后,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在学校备考你女儿怎么办’?是不是陪女儿的时间越来越少啦?”邹利娟坦言,备考博士那段过程充满着痛苦与挣扎,愧疚和思念时不时的涌上心头,“那段日子,我女儿在外面看到年轻的阿姨就叫她们‘阿姨妈妈’,每每想到,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每到回学校时,我女儿就会拿一个小板凳堵在门口,大声哭喊着‘妈妈别走,妈妈别走……’从川大到我家来回通勤大概5小时左右,每次离开都特别难过。那个时候特别想要放弃,在回学校的路上,我一个人蹲在那里哭了好久好久。”

但邹利娟认为,女性不仅仅有家庭和生活,还应该有工作和梦想。回到川大后,邹利娟整理好仪容,一头扎进实验室。“我觉得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对于我而言,没有家庭不行,没有事业也不行,所以我一定要坚持梦想走下去。”

同事戚拓曾对她这样评价:“邹老师是我们团队里最有冲劲儿的人,执行能力特别强,遇到困难也不会有畏难情绪!”邹利娟就像一个超人,永远冲锋在前,元气满满。但超人之所以成为超人,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超能力”:跌倒之后,能够看到更蓝更远的天空,然后迅速爬起来,朝着目标重新起航。

“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韧劲。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不是放弃,而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邹利娟当时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水稻抗病理研究,但在研究上遇到了瓶颈。她发现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病理研究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于是决定申请四川农业大学的博士后。因为超龄,提交的材料虽然通过了审核,但是在面试时,评审老师对邹利娟产生质疑,因为也是在职博后,继而担心在后面的科研任务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年龄对某些科研人员来说的确很重要,科研技术和创新创意会明显减缓,有些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后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能阻挡她进川农学习实验技术的决心,也不是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理由。邹利娟知道老师的担心后,向老师明确表达了自己进入川农学习技术和钻研科研理论的原因以及决心。最终,邹利娟成功进入川农的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为了全身心投入科研实验,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2022年的夏天,整个四川乃至全国都陷入了“高热”,白天温度直逼40℃,而邹利娟租的房子没有空调,“觉得热的时候我干脆躺在地板上睡,热得实在是受不了了,就睡在学校有空调的实验室。”说罢,邹利娟哈哈大笑起来,字里行间全是对那段“艰苦的岁月”的深切怀念。

经过三年努力,邹利娟顺利出站,带着自己的积累与所学她又成功申请了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我想要的东西,我就一定会努力得到它。我妈现在还总跟我讲,小时候我想要一个玩具,她不给我,我就非要缠着她给我买。”邹利娟笑了笑,仿佛想起小时候的时光。

邹利娟来自安徽亳州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候的她经常会和父母一起下田插秧,割麦子。“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是邹利娟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味道,每年4月,槐花盛开的时节,邹利娟便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摘槐花做成各种美味家乡菜,洋槐花炒鸡蛋、洋槐花炒粉条、洋槐花面饼等等,一道道家乡菜,是邹利娟对故乡的眷念。

小时候形成的乐观能吃苦的品质,就这样一直伴随着她长大成人。邹利娟想赢,但也不怕输,她从不轻言放弃,更不会任由失落的情绪沉沦。“我说过,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我一定会想办法努力将它达到,我觉得这样很酷。”

“做实验就是要有股拼劲”

毅力、耐心、严谨、精益求精是从事科研领域必备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在邹利娟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邹老师是一位非常严谨的老师。在帮我们改毕业论文时,她严格把关论文内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允许有出错。”学生梁力云说。

“邹老师科研思维非常敏锐。”邹利娟的学生何金玉如是说,“2021年9月,我跟邹老师前往美姑县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关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连香树的调查。我发现那边的珙桐、连香树和水青树等保护植物的叶片上长着许多斑点,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些斑点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深究原因。回校后,我随口把这个发现告诉邹老师,邹老师看完我拍的照片后说这可能是植物病害。后来,邹老师亲自带我去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考查了一遍。”

调研回来后,邹利娟和她的学生们分离出很多引发珙桐、连香树和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植物病害的真菌,也成功将调研文章First ReportDavidia involucrateBaill Leaf Blight Caused byNigrospora oryzaein Sichuan, China和First Report of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Alternaria brassicaeonCercidiphyllum japonicumin China等文章发表在Plant Disease(中科院2区top)期刊上。

邹利娟总会在别人停止思考的时候再思考“三分钟”,凡事都会问个为什么。读硕士研究生时,为了寻找有实验价值的植物,邹利娟跟着师姐们一起到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习。邹利娟找到当地人做向导,不顾蜿蜒的山路,陡峭的壁涯,深入山林深处寻找用来做实验的植物。就是凭着敢想敢做的拼劲,使得她在硕士阶段顺利发表了3篇核心论文。

邹利娟说:“有人说做实验辛苦,实地调研太累,写文章枯燥。但我不觉得,如果你把研究当做一种追求,一种事业来打拼,那么,成果出来后,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神仙老师邹利娟”

“邹老师简直就是一位神仙老师,能在学生阶段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我真的感觉无比幸运。”何金玉从本科阶段就跟着邹利娟一起做实验,现在她已经研三。“不知不觉中,邹老师已经带了我七年。还记得在2018年,我第一次见到站在讲台上的她,觉得她好漂亮,好温柔。”

本科第一次做实验的经历对于何金玉来说仍记忆犹新,“邹老师亲自动手操作给学生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做。做实验要保证植物处在一个无菌环境,还要尽量减少对植物的损伤,因此必须用镊子代替双手操作。我当时特别不习惯,老想着用手拿,邹老师走过来,手把手的教我,还告诉我用镊子的技巧。”在邹利娟的教导和鼓励下,何金玉不知不觉中做了接近两个小时的实验,实验手法也由笨拙到熟练。“邹老师一直很耐心地教导我们做实验,还会时不时的指出我们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注意事项。有时候我已经着急了,捺不住性子,急得一脸的汗,心里已经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但一转头看到邹老师站在身边耐心地给同学们指导和提出建议,我原本浮躁的心顿时沉静了下来,生出了无限力量。”学生梁力云说道。

为了让学生提高眼界,拓宽视野。邹利娟读博士后期间带着何金玉一起来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展开学习。2022年末,疫情来袭,邹利娟和何金玉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何金玉的症状更严重些,她开始不停的咳嗽、发烧、嗓子发炎,全身酸痛。“生病的那段时间,我的嗓子特别疼,邹老师不顾自己身体不适立即找来橙子给我做盐蒸橙子,炖冰糖雪梨水喝。我真的特别感动,我的家人在我生病时都不一定能如此细心的照顾我。”当时的何金玉在心里默默想道:我也要成为如邹老师般能温暖他人的人。

邹利娟经常对她的学生们说:“要想做我的学生,就必须努力上进。”她鼓励她的“孩子们”考研考博,怀揣梦想走得更远,登上更大的舞台,与更深刻的思想碰撞。邹利娟带的本科生学生都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她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杨鸿淋,目前是绵阳师范学院唯一一个连续两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如今,他已在四川农业大学开始她的读博之路。

这位“神仙老师”还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在邹利娟带的三个彝族学生中,阿尔耳呷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侯英英考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吉能么有喝本科毕业后考上当地的事业单位,其他学生也都相继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邹老师身上那股劲儿一直感染着我,”要说哪一点受她的影响最大,何金玉沉思片刻后说道:“应该是她身上那股坚韧的劲儿吧,对比从前,我觉得我在邹老师的带领下成长了许多,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坚强。”

身为人师,邹利娟言传身教,每天去实验室“走走瞧瞧”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笃行楼三楼实验室的学生都说,邹利娟不仅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更像是她们身处异乡的“妈妈”。

“我们做这块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农民以后少用农药,将绿色生产推广普及。”在谈及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时,邹利娟来劲儿了,她激动的说道:“未来,我打算发更多高质量的文章,利用所学去做更多对国家、对地方、对农民有益的事情。”

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是邹利娟未来一段时间的科研目标,“学校非常支持我们将研究到的东西运用到地方实际之中,我自己也是非常感兴趣的,最重要的,是觉得自己肩上有这份责任。”

终日乾乾,但行不倦,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邹利娟正是因为热爱,才能卑以自牧,含章可真,才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也正是因为她骨子里的坚韧,才能云程发轫,韶华向远,精进真善。

邹利娟,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7年6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9.12-2022.12,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主要以模式植物水稻等为研究对象,开展基因功能及抗病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SCI论文20余篇,其中已在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国际主流植物学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指导本科生参加师范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指导35人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敬婵瑞 编辑:张杰 审核:陈强)

上一条:【榜样学子】黄显紫: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下一条:【榜样学子】黄泽云:我想成为一朵向日葵